导航
Netor直通车
赞助商链接
快捷搜索:人名 馆号

五代

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。中原地区的王朝不断更替,前后有梁、唐、晋、汉、周五代。其他地区主要在南方则有十个割据的王国:长江下游的吴、南唐,浙江一带的吴越,福建一带的闽,四川一带的前蜀、后蜀,两湖地区的楚、南平,两广地区的南汉和山西境内的北汉。这一时期由于军阀混战,连年不息,政权更迭频繁。五代前后七十多年共有十三个皇帝,死于非命的就有八个。所以,这个时期的陵寝建筑所剩无几,在陵寝制度上也基本没有建树。
  
  与五代的纷乱局面相比,较为偏安的十国的"前唐和前蜀"。南朝建都金陵(今江苏南京),据长江天险,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封建文化制度较为完备的地方。"南唐二陵"指的是永陵和顺陵。前蜀建都于,位于长江下游的四川成都。高祖王建的陵,规模宏大,气势不凡。在五代十国的帝王陵墓中是罕见的。尤其是墓中的一组音乐舞蹈形象的精美浮雕,是这一时期灿烂的艺术珍品。
  
  【后周帝陵】后周皇陵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北的郭店,包括后周太祖郭威的嵩陵、世宗柴荣的庆陵和恭帝柴宗训的懿陵,是五代时期中原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较为完整的陵墓群。
  
  后周是五代的最后一个王朝。后周时期将官田归民耕种。减轻农民的徭役,生产得到了发展,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。后周皇陵是封土的陵冢,三冢并立。嵩陵在郭店南的同家庄,陵园规置简约。原来有石柱、石人、石兽、不修不宫。据《旧五代史》载:郭威临终前谓柴荣曰:"我若不起此疾,汝即速治山陵,不得久留殿内。陵所务从检素,应缘山陵,役力人匠,并须和雇,不计远近,不得差配百姓。"
  
  顺陵在庆陵之侧。因恭帝是亡国之君,被宋降封为郑王,死后又由湖北归葬此地,故陵冢卑小,仅高四米,周长四十米。实际与庆陵为同一陵园。近年来后周皇陵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缮。今陵区内碑刻和古柏相映,为这座难得保留下来的五代陵墓区增添了新的意境。
  
  【南唐二陵】南唐二陵,是南唐烈祖李弁的钦陵和他的儿子李憬的顺陵,在江苏省南京市南郊的牛首山下。这两个陵相互毗邻,东依红山,北靠白山,西临山谷,而南面是开阔的山坡地。
  
  钦陵和顺陵均封土为陵,陵冢呈现圆形。当地百姓称作"太子墩"。顺陵位于钦陵西北,相距五十余米,其北、西面都与山麓相连,隆起不甚显著。二陵的陵园原地面建筑,今均已无存。近年来,在陵园地面废墟上,曾挖掘出精工雕镂的柱础石,可见当时地面建筑是较宏丽的。钦陵和顺陵的墓室规制基本相同,沿墓道而进,有前、中、后三室,室顶和四面全用青砖叠砌成穹窿状,各室之间有短过道相连。中室放置棺椁,装饰比较讲究。钦陵的中室和东西便房柱都用石灰粉饰,上面绘满艳丽的牡丹花纹,四壁涂以朱彩。北面壁顶上还横着双龙夺珠和头戴盔胄、身披细甲、手持长剑、足踏祥云的大型武士浮雕像。今浮雕像还残留有敷金涂彩的痕迹。由此可见,当年地宫建筑十分豪华。顺陵虽与钦陵形制略同,但墓内的结构装饰和绘画艺术已失去南唐初年雄伟富丽的气魄,反映了这位没落君主"手卷真珠上玉钩,依前吞恨锁重楼,风里落花谁是主,思悠悠"的政治生涯。
  
  南唐二陵曾经多次被盗。五十年代,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,对这二陵进行发掘清理时,在钦陵前室西南墙顶发现了盗洞,当年随葬的金银珠宝早已被盗墓者洗劫一空,只剩下男女陶俑和玉制、石制的衰册。
  
  【吴越钱元鹳墓】吴越钱元鹳墓,在浙江省的杭州市玉泉山下。玉泉山又名玉龙山,耸立在西湖与钱塘之间,山水美景与古代名胜互为衬托,"发幽古之情,暇思无穷"。
  
  钱元鹳谥文穆,是十国中吴越第二个君主。好儒学,善为诗。据记载,杭州大火,宫室焚烧殆尽,元鹳惊惧病狂而卒,葬在玉皇山下。钱元鹳墓为石冢。据载,在明嘉靖年间,钱塘知县王钱刻"吴越国文穆公墓"石碑一通于墓前。清嘉庆年间,"增筑石冢。"清代大家钱大昕《潜研究金文跋尾》问曰:"吴越文穆王神道碑前半剥裂几无一字,惟首行题'大晋敌天下兵马都元帅守尚书'十三字尚存。铭词独完好。"
  
  后来,在玉皇山下发掘了钱元鹳的坟墓。由于坟早年曾经被破坏,随葬的器物出土很少。但是在其墓室后的顶部发现了珍贵的石刻星象图,它比世界公认的南宋年间的苏州石刻星图早了三百多年,而且图的面积整整大了四倍,比较准确地刻画了二十八宿星辰的位置。
  
  在钱元鹳墓西隔一山的玉屏峰下,有神道碑一座,是清乾隆年间杭州太守李公亨所立。在碑北一百多米有废弃的墓穴一座,是为钱元鹳之子忠献王钱弘佐之墓址。由于当时中原战乱的破坏,吴越王陵地面所留的遗迹已经不复多见。现在玉皇山下慈云岭南坡的石佛像,是同时期的石窟艺术,它与吴越王陵移植构成了五代十国时期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。
  
  【闽太祖王审知幕】闽太祖王审知幕,在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莲花峰的斗顶山上。
  
  王审知是五代十国闽的开国君主。唐末和他的兄王潮起兵,入据福建,被封为闽王。据记载,王审知"为人俭约,好礼下士"。他在位期间,鼓励垦荒,兴修水利,建城池,办学校,招纳中原名士,积极经营海外贸易,促进了福建经济、文化的发展。他死后葬在福州的凤池山,后来迁葬到了莲花峰,封土为陵,号称"闽王墓"。
  
  王审知墓陵园内原有殿堂牌坊以及莲花、永兴两寺院。墓冢早年被盗。现在陵园内仅存三层坟台及翁仲、石兽等。八十年代的时候政府重修了王审知墓,在左墓室发现了闽忘的墓志铭,是翁承赞所撰。
  
  现在的福州庆城寺的闽王庙,原来是王审知的故宅地,是后晋所修。从宋代到清代,历朝郡守都加以供奉和修缮。庙内藏有王德政碑一通,是福建百姓请旨所立的。于兢撰文,王倜书。碑之衔名长达七十四字。碑文记述了王审知的家世及其治闽时期的军事、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以及对外贸易的情况,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资料。
  
  【前蜀高祖永陵】前蜀高祖王建永陵,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金河岸边。曾经一直被人们称为"抚琴台",相传是西汉风流才子司马相如抚琴之处。直到解放前,中国考古工作者正式对永陵进行科学发掘,这座湮没千年的前蜀帝王的陵墓,才被人们发现和重视。
  
  王建,许州舞阳(今属河南)人。唐天复时被封蜀王,国号"蜀",史称"前蜀"。王建为人"多智诈,善待士,唐末士人多依附"。死于成都,葬在永陵。永陵封土为陵,呈圆形。墓室坐北朝南,分为前、中、后三室,每室都有木门间隔。中室面积比较大,是全墓的主体部分。王建的石棺床在中室的偏中央,床上有玉板台阶三层,棺椁就停放在台阶之上。墓室早年曾经被盗,棺椁早已朽烂。石棺床的东、西、南三面有二十多幅石刻画,内容为二十多名乐伎弹、跳、吹、击演奏伴舞的形象,这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极其珍贵的文物。
  
  七十年代初,成都某乡的农民修屋时,在离王建永陵三百多米的地方挖出一尊石人,可能是永陵园之物。石人完好无缺,头戴素冠,身佩长剑,造型生动,线条古朴粗犷。石人是用整块青石雕琢而成,重达四千多公斤。帝陵前设置如此高大的石像,在五代十国时期极为罕见,反映了前蜀经济、文化迅速发展的情况。
  
  【后蜀高祖永陵】和陵是后蜀高祖孟知祥及其妻福庆长公主的合葬陵,在四川省成都市北郊的磨盘山南麓。和陵是一座青砖结构的大墓,工程浩大,结构独特,为中国陵墓所罕见。由于墓体早年多次被挖掘,所以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一座古代的砖瓦窑址。七十年代初,四川省博物馆对其进行发掘,随着墓主福庆长公主墓志铭的出土,才使这座湮没一千多年的青砖大墓得以很好的清理和保护。
  
  
注册|登录|联系|帮助|快捷
关于NETOR | 招聘信息 | 联系邮箱 | 策略联盟
Copyright (C)2000-2016 netor.net.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热线:400-088-0131 微博:关注Netor纪念
京ICP证010319号 殡协会员CFA-036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235号